目的地搜索
图书馆简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微光成炬 向阳而行——图书馆党委资源与咨询支部志愿者战“疫”群像
2022-01-27 16:17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面对奥密克戎的猝然造访,图书馆党委资源与咨询支部积极响应组织召唤,第一时间下沉社区投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大家上下一心、共克时艰,虽身居各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志愿者。在封控区,在核酸检测现场,在小区卡口,在每一个楼道,在社区工作站,在孤灯下,在黎明前,在寒风中,都有他们坚守的身影。八名党员,十天光景,累计服务350个小时,不一样的“战场”,不一样的角色,相同的是守护这座城市的全力以赴。他们坚毅、勇敢、至诚,用行动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最好的模样。

逆行的勇士——王汝江老师

在接到电话,得知需要支援此次疫情防控的“主战场”——津南区之后,王汝江没有丝毫的犹豫,便简单收拾,甚至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都不能称之为“行李”的个人物品,与我校派往津南支援的大部队集结。带着领导的嘱托、带着同志们的记挂,放下的却是王汝江老师在自己“小”家中的顶梁柱角色。他们星夜启程,抵达津南区咸水沽镇宝业馨苑社区。宝业馨苑社区属于封控区,老师们需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遵循“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的原则,认真做好值守楼门、收取居民生活垃圾、为居民送食品和生活用品等一系列工作。数九寒天,疫情“吃紧”的关头,物资调配需要时间。虽然居住条件简陋,但是一想到疫情险峻中的市民同胞们,看到一同前往的战友老师们,王汝江“抗疫”的动力又加满了。

第一次穿防护服,第一次直接面对可能会出现的阳性样本和人员,但是守护津南这个义不容辞的责任,驱使着他冲锋在前,无畏逆行,变成了这个城市中最坚强的勇士,凝结成一束微弱却能穿透黑夜的光。在王汝江眼里,身体力行地成为志愿者是应然之举,连轴转的工作强度,未知的感染风险,刺骨的寒风,都没有让他退缩。战“疫”一线的王汝江,用担当与责任守护着我们共同的家园,用坚持与博爱诠释“舍小家,顾大家”的建党精神,他是我们身边逆行的勇士!

“超龄”志愿者——张红老师

疫情就是命令,当接到社区网格员的电话,询问是否可以参加志愿服务时,年过五十的张红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最早最快投身社区志愿服务,干劲丝毫不输年轻党员。一筛的工作是挨家挨户敲门通知按时去筛查点,同时上报去不了核酸检测点的老人信息。从二筛开始志愿服务转移到小区里,筛查开始前发通知做宣传,耐心回答居民们关于筛查的各种问题,安抚居民情绪,劝解大家安心在家等待通知再下楼减少等候时间;筛查过程中核对居民身份信息,登记暂住人员信息,统计没在本社区做核酸的居民信息,维持秩序等。

在这次志愿服务中,虽然每次完成任务回到家中,会经历已经被冻得麻木的双手和双脚遇热奇痒的酸楚,但是想起每当小区居民询问自己是不是共产党员,得到肯定答复,道一句“辛苦了”时那种自豪感;每当黑夜中从自己家中拉过去的那盏灯在检测棚中亮起,医护人员穿起防护服,志愿者们穿上红马甲紧张地做着准备工作时那种使命感;每当看到作为医务工作者的父母都奋战在一线而独自留在家中的孩子自己来排队做核酸,腿脚不便的老人坐着轮椅也要排队不肯被照顾时的被感动,张老师就觉得自己吃的苦、受的累就都不算什么,只是作为共产党员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而已。而那些克服重重困难坚守在封控区,管控区的医护人员、抗疫突击队员们更是值得我们点赞和学习的。

“疫”无反顾默默奉献——付凯丽老师

2022伊始,疫情突袭津城,作为下沉社区的党员志愿者,在防疫一线的冲锋陷阵,让付凯丽深切感受到防疫工作人员们的不易:王稳庄支援服务中,充分感受到党员同志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模范作用;核酸大筛中,见识了披星戴月的忙碌,经历了严寒下冻到麻木的酸爽,体会了严密防护服下七八个小时不能如厕的煎熬;流调工作中,一连几个小时的电话打到手机发烫,耳朵嗡鸣,口干舌燥,还要无比耐心的一遍遍解释以澄清人们的误解与质疑;信息核查中,面对密密麻麻的表格和信息,一条条核对的耐心与责任感;卡口值守中,如复读机般一遍遍重复的“请出示健康码”,以及面对居民各种问题的耐心解答。而这些都是普通志愿者基层防疫的日常。

经历了才更加懂得,十天的志愿服务,有辛苦和劳累,但更有理解和感动,为志愿者们的坚守与付出,为时不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暖贴、充电宝和热奶茶,为那一句诚挚的“辛苦了”。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相信我们的城市在这样一群有温度的人的守护下,一定会早日恢复以往的烟火气息。

并肩逆行、倾尽全力——张世怡老师

大疫之下,很多青年馆员的家人第一时间就奔赴疫情防控一线,早出晚归。张世怡得到下沉任务时,恰逢爱人已经忙碌在抗疫工作中,即便如此,当面对志愿服务与低幼子女照看这个问题上,依旧明大义、顾大局,每天把5岁的孩子送去老人家里轮流照看。几次大筛,每当孩子问起为什么不能跟爸爸妈妈一起在家做核酸这个问题时,做父母的是既心酸又骄傲。每次当孩子听到父母的解释认真地点头时,工作的干劲儿才算真正上满发条。尽管从她清澈的双眼里流露出更多的还是对爸爸妈妈的不舍,但是,对于小孩子来说,能做到已经实属不易了。孩子也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数九寒冬,全程高强度的户外工作,双手早已被冻得麻木僵直,只能趁着筛查的空档时间做一下手指伸缩的“恢复”运动。张世怡的脑海里总会忽然闪过冰雕连的那一幕,也会更加由衷地敬佩勇士的英雄气概。此刻,信仰,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也正是这种信仰,才支撑着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刷新全员核酸筛查的天津速度。在张世怡身上,“舍小家、为大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爱家乡,爱家人,所有人的付出终将迎来天津抗击疫情最终的胜利!

抗“疫”先锋,感怀温暖——侯志爱老师

今年的冬天是一个不平凡的冬天,奥密克戎新冠疫情发生在了我们居住的城市,病毒传播速度更快,这就要求疫情防控速度更快。经过几轮核酸大筛,我们最终实现了社会面清零,这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所有天津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此次疫情,组建“抗疫”突击队初始,侯志爱就接到了集合开展志愿服务的紧急通知。面对家中幼儿,侯志爱来不及思索,便将孩子托于父母。随着图书馆党委第一梯队深入西青区王稳庄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如果说,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侯志爱等老师就是这场战争中的“前锋”。

随后的下沉社区工作中,侯志爱化身核酸检测“大白”。随着一次次核酸检测的进行,流程也越来越顺畅,居民们的配合度很高。1月份的天气很冷,但是居民们的热情让志愿者的心里暖暖的,一句问候的话语,一个充满热水的瓶子,还有热心居民送来的暖手贴,小学生送来的慰问信,都让这个寒冷的冬天注入了特别的温暖。侯志爱老师回想起连日来的温馨点滴,激动地说,“疫情并不可怕,有我们可爱的天津人一起努力,一定会渡过难关,战胜疫情。”

抗疫“全家齐上阵”、并肩战疫显担当——王天虹老师

自“奥密克戎”疫情防控攻坚战打响之后,王天虹和爱人就先后投入到和平区的防疫工作中。“抗疫第一线,上阵夫妻兵”,爱人在参与社区三次大筛工作后又转战到隔离点防疫一线,经常深夜都无法回家,王天虹也要参与所在社区的防控工作,负责核酸筛查现场的组织协调、秩序维护等具体任务,这时候家里的孩子如何安置就成了他们要面对的现实困难。在王天虹需要去社区服务的时候,只好把上小学的女儿,独自留在家里,准备一些方便食品让女儿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在第四次全员核酸筛查工作中,王天虹负责居民的人员统计和发号工作,她鼓励女儿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王天虹通过微信群通知不同楼层的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的时间,并在群里解答居民的问题,维持现场秩序,女儿则在一旁负责记录每一批次下楼居民的门牌号和人数。那天正是大寒节气,手冻得握不住笔,脚都麻木了,她和女儿克服寒冷、疲惫,高效完成了工作。特别是女儿通过此次志愿活动体验到了什么是奉献和坚持,也让社区志愿服务的精神薪火相传。从社区到隔离点,从全员筛查到“敲门行动”,处处闪耀着他们一家人忙碌的背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津门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日常工作、下沉社区“两手抓”——高宇航老师

社区抗疫工作千头万绪,为了做到应检尽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高宇航和战友们常常要细致、细致再细致。根据楼门户数制作“检测粉卡”,正式检测时为避免有人遗漏要通过现场广播、逐户敲门、楼宇微信群公告多种方式再次督促提醒,检测结束后还要最后入户排查。三道防线的构筑有力的保障了核酸检测的质量和效果,但背后是高宇航和战友们的艰辛付出。当社区抽调干部援驰津南,人手短缺之际,高宇航听从组织分配,被派往非居住地更远的社区,“下沉津南的志愿者队伍义无反顾,他们的事迹深深感染了我,组织有需要,我愿意去非居住地社区。”

与此同时,高宇航还肩负着每日报送各门各类数据统计、起草情况报告的任务。疫情防控攻坚期,需要高密度地细化各种统计信息,每天逐项更新疫情台帐,摸排不同追溯日期教师们涉“疫”三类区域的移动情况、移动人员的隔离情况……看似简单的数据汇总,需要一遍又一遍的联络和校对,才能确保上报数字准、底数清、基础实。正像高宇航说的那样,“移动排查是一项持久性、常态化的工作,之前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只是疫情当前,责任更重了。一个个数字、一张张表格背后都离不开各部主任、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大力支持。”高宇航默默做着数据统计报送的“勤务兵”,与时间赛跑,与准确“较真”,成为了她这段时间的写照。

特别的生日在志愿服务中度过——尚晓宇老师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来不及周到安置抱病住院的家人,尚晓宇在接到下沉通知后,一早便到社区报道,一头扎到了紧张、忙碌的抗疫工作。回想连日来下沉社区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服务中的每个场景都还在尚晓宇眼前。忘不了在社区服务中心,拿起电话,客串起“话务员”的信息核查,记不清多少次被当成诈骗电话,只能再三地耐心解释缘由,因为几百个通话记录的那一头连接的是几百个具体的人员信息。忘不了在检测现场,顾不上被呼气和清涕浸湿的口罩以及冻得僵硬的双脚,紧锣密鼓采集信息的那份责任与使命。也忘不了生日那天晚上,从社区服务中心干完工作,回家路上那盏寒夜里的路灯,温暖而有力量。

事非经过不知难,下沉社区期间,无疑有苦有累,但更多的还是一个个温暖向善、守望相助的瞬间迸发出来的感动,细数这些瞬间,是社区服务中心一个接一个敲门而入报名“我是党员,我来当志愿者”的声音;是寒风刺骨的大筛现场那位大哥在扫描完信息后,悄悄递过来一包暖宝宝的暖心;是身旁那个素不相识的志愿者小姐姐毫无保留从包里分享自己最后一副发热鞋垫的共情;也是居民口中一句真诚的“谢谢”和“辛苦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微小而真实的小确幸,让人感慨一切都是人间值得。

1月21日,是我们迎战奥密克戎的第14天,这一天微信群里被“天津实现社会面清零”的消息刷屏了!很振奋,1月8日发现首例,21日社会面清零,这个来之不易的成绩单里有你有我,有所有志愿者的一份力量。非常时期担起非常之责,关键时刻尽到关键之力,一个个小我,一束束微光,定格成2022年1月的津城志愿者群像。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天津师范大学 |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 邮政编码:300387